夏天是探索热带海岛风光的绝佳时机,
想必不少朋友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出发。
但在您收拾行囊的同时,
也请务必为健康做足准备,
警惕可能破坏您旅行体验甚至带来长期困扰的
蚊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热
名字虽怪,危害不小:认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基孔肯雅”这个独特的名字源于非洲坦桑尼亚的基孔肯雅地区,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弯曲的”,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驼背的样子。该病在热带、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全年均有病例发生。目前于法属留尼汪岛、巴西等国家和地区高发。
它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两种我们熟悉的“花蚊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凭借其适应性强、喜吸人血的习性,这两种蚊子成为了包括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在内的多种蚊媒病毒的高效传播桥梁。
所有人群对基孔肯雅热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典型症状:“热-疹-痛”三联征
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在体内潜伏期通常为3-7天(最短1天,最长可达12天),随后可能突然发病,出现典型的“热-疹-痛”三联征: 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可能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退烧后再次发热。 皮疹:约80%的患者在发热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痒。 关节剧痛:这是基孔肯雅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多个关节(尤其是手腕、手指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活动受限。 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 需要高度警惕的是:虽然发热、皮疹等急性症状通常在5-7天内消退,但关节疼痛却可能迁延不愈。超过一半的患者会经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关节疼痛,部分可发展为慢性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脑膜炎、肝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不幸感染,该如何应对?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治疗以缓解症状、支持治疗为主。 防蚊是硬道理:“2+3”防护指南 预防基孔肯雅热,最核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防蚊灭蚊!牢记以下“2+3”原则: 出行前“2”准备: 查疫情:出发前务必查询目的地是否有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疫情(可通过海关总署网站卫生检疫专栏、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渠道)。 备物资:准备好有效的防蚊用品,如含避蚊胺(DEET)或伊默宁(IR3535)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蚊帐(确保住宿地有纱窗纱门或自备便携蚊帐)、浅色长袖衣裤。 旅行中“3”重防护: 清积水(断源头):在居住地,协助清除或管理小型积水容器(瓶罐、轮胎、花盆托盘等),水培植物尽量改为土培,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安全灭蚊剂。这是消灭蚊子孳生地的根本。 物理隔绝(穿长袖+用蚊帐):室内确保纱窗纱门完好,睡觉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尤其在伊蚊活动高峰时段(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尽量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 化学防护(勤驱蚊):定时、足量涂抹驱蚊剂于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按说明书使用)。在室内可使用电蚊香、蚊香片、灭蚊灯等。 归国后别松懈:健康监测12天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最长可达12天,因此回国后12天内,仍需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 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详细地向医生说明您的旅行史及可能的蚊虫叮咬史。如在入境时已有症状,应主动向海关卫生检疫部门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