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喜欢吃丸子,用客家话来表达便是“圆子”。在梅州,每个地区都有代表地方特色的丸子,“白宫米粉圆”便是梅江区的代表。
米粉圆是西阳镇家喻户晓的美食。
每逢圩日,行走在白宫社区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阿姨推着小车,上面装着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白宫米粉圆,然后用喇叭喊着:“白宫米粉圆哦!”悠长的声音回荡在整个街头。
在白宫,几乎家家都会制作米粉圆,既是家常菜,也是宴席菜。
下午3点,金良食品店的李婷婷开始准备制作米粉圆的食材。制作米粉丸要从最基础的煎猪油开始,其次还有炸米粉、炸猪肉、切湿粉、捏碎炸粉,拌入鱿鱼丝、猪油渣、薯粉等辅料,加调味料、揉丸、上锅蒸丸等多道工序。
每天下午,李婷婷都会准时到店,开始准备米粉圆的材料。
炸米粉的过程,最为好看。锅内倒满油,大火加热直至轻微冒烟,然后将干米粉倒入锅内,原本干瘪的米粉一瞬间便膨胀了起来,屋内都是大米的香气。
干瘪的米粉经过油炸,瞬间膨胀起来。
将炸好的食材拌匀、调味好之后,李婷婷便开始捏丸子。抓取合适的食材,两只手同时开始捏,五个手指头配合着手掌心一起发力,不一会,两颗鲜灵的米粉圆便捏好了。
将所有原料混合在一起后,就可以开始捏米粉圆了。
在五指和掌心的完美配合,圆滚滚的米粉圆便捏好了。
简单的动作,恰到好处的力道,李婷婷做了10年。2003年,李婷婷和丈夫在白宫菜市场盘下了一间店铺,开始制作米粉圆,十年间,李婷婷和丈夫把小店经营得有声有色。
她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米粉丸的制作方式经过了多次改良,配料也越来越丰富,现在猪肉、鱿鱼等辅料的比例比以往有所增加,也提升了口感的层次。”
米粉圆的原材料有米粉、木薯粉、猪肉等。
每天下午3点提前准备米粉丸的食材,第二天凌晨4点多起床开始揉丸、上锅蒸丸,清晨5点多在市场开卖,已成夫妇俩的日常。“平日店里每天可以卖出近百斤米粉丸,除了在市场售卖,我们还接收订单,将米粉丸配送到梅城各大餐馆、宴席等。
“每逢周末、圩日和节假日,我们一天至少要制作100斤左右米粉丸。”李婷婷说,在白宫农贸市场制作和售卖米粉丸的店铺有七八家,价格实惠、荤素并举的米粉丸广受梅城市民,甚至海外华侨等食客的欢迎。
每逢圩日、节假日,李婷婷都要制作上百斤米粉圆。
圆圆的丸子,象征着团圆。据史料记载,自晋朝末年开始不少中原汉人南下迁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后来部分汉人继续东进福建或南迁广东等地。
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客家丸子,表达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
捏好的米粉圆整齐的码放在锅内。
一道白宫米粉圆,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而言,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