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服务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助手关爱版 > 部门动态
全省十强背后的绿美梅江路径
来源:梅州市梅江区林业局  发布时间:2024-12-31 14:58:04

  12月12日,2024年“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总决赛举行。经过北部生态发展区5进2的激烈角逐,梅江区最终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全省十强。

  作为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江区坐拥60.8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72.28%;自然保护地面积1.27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1.47%,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等多项荣誉,孕育1个森林小镇,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此次斩获佳绩,对于梅江区而言,既是肯定,也是鞭策。近年来,梅江区在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方面有何妙招,凭何“出圈”,又将如何接续奋斗、续写华章?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点上添绿,县镇村绿化达28.9万株

  寒冬时节,梅江区处处可见花的踪迹。在滨江公园、梅江大道、彬芳大道等街道旁、交叉路口,异木棉竞相绽放;在客都大道、绿轴公园、东升工业园区等地,紫荆花迎风绽放;客家公园里,梅花含苞待放。花海梅江,在此刻愈发具象化。

  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是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梅江区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总抓手,锚定绿美生态建设目标,倾全区之力,绘就“林城相依、人林相融”的生态画卷。

  一组数据可窥见梅江区在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上下的苦功:今年以来,梅江区累计投入1.1亿余元植树60.72万株,其中县镇村绿化达28.9万株;匠心打造“青年林”“同胞林”等主题林255片,筑起绿美廊道6条、城乡小公园103个,扮靓161个绿美自然村庄;引导群众打造608个“美丽庭院”,建成绿美碧道68公里、绿美公路124公里。

  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梅江区的着力点之一在县镇村。近年来,梅江区以县镇村绿化为发力点,通过三级联动,坚持重点突破,开展重点区域、示范路段绿化提质,精细化打造城市微景观,构筑高颜值生态空间。

  在客天下观光路口,原先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已升级改造成绿美小公园。“以往要出去走走,要么去客天下景区、要么去泮坑旅游风景区,现在家门口就有小公园,每天都会带孩子来玩。”梅江区三角镇东升村村民梁叔表示,公园建成后,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还多了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客天下观光路既是进入客天下景区的核心通道,又是连接城区与东升村的枢纽之一。近年来,梅江区将客天下观光路纳入重点区域,通过绿化美化,将脏乱差的小角落,打造成“口袋公园”与“小微绿地”,不断提高“含绿量”。

  为广泛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县镇村绿化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梅江区全面开展“我为梅江种棵树”系列行动。在各镇(街),各地利用横幅、发放倡议书等大力宣传植树绿化,积极营造“全民参与、植绿护绿”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带头植绿、带头护绿,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参与美化绿化。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梅江区共有289支党员先锋队、4556名党员示范带动群众踊跃参与“我为梅江种棵树”,累计组织义务植树270场,掀起全民植绿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县镇村绿化的过程中,梅江区探索出了不少好做法。比如,江南街道针对连片土地“植绿扩绿、补绿增绿”空间小、难度大等问题,创新“飞地植绿”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从其他镇(街)“承包”土地,实现跨域共建绿化。

  长沙镇建立“1+1+5+N”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绿化工作,设立党员责任岗、群众志愿岗、代表示范岗,引导广大党员冲在前、作表率,引领带动村民群众共植新绿。

  梅江区委组织部牵头组建由区林业、园林绿化、水务、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专家人才参与的“绿美梅江人才服务团”,为乡村绿化工作提供绿化规划、培训指导、技术支持等,助力乡村绿化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开展。

  随着一个个点位绿起来、美起来,一张“绿网”逐渐在梅江区铺展开来。

  二、以点带面,建设2个综合示范点

  清晨,太阳初升,百岁山郊野公园里,三三两两的市民们结对成行,呼吸着新鲜空气,从山底向山上进发。

  从荒山到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百岁山郊野公园经过数年打造,如今已成为年均游客接待量达43.8万人次的旅游景点。

  “以前这里都没路走的,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不仅增设了健身器材、路灯,打造了科普径,还即将建成科普馆。”周溪村村民古德能见证了百岁山郊野公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巨变。

  “我每天都要来爬山,锻炼身体,时不时带孩子来亲近大自然。”周末,住在附近的市民张正锋一早便带着孩子来到百岁山郊野公园,一路沿着科普径走,一路向孩子介绍林中的花草树木。

  近年来,梅江区秉持“筑绿生态,乐享自然”主旨,全方位升级改造百岁山郊野公园,完成2590亩林分优化、16120亩森林抚育,节点打造绿美科普公园、观景亭,修成登山、碎石、林中步道超2300米,科普径超6公里。

  百岁山郊野公园的“变”是梅江区久久为功,持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梅江区坚持示范带动,持续推进清凉山、百岁山两处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性示范点建设,高效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

  江北百岁山、江南清凉山,一南一北,犹如两个城市绿肺,滋养着一方水土,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动能”。

  冬至已过,深冬时节的清凉山郊野公园层峦高耸,林木蓊郁,园区的湖蓝如碧,平如镜,水杉的优美身姿倒映其上,亦真亦幻。

  大批市民游客簇拥而来,或三五成群在水杉树下饮茶赏景,或盛装打扮在水杉树下留下倩影,或举起相机记录美好时刻……山景、红叶、人群在冬日暖阳下,定格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天然油画。

  清凉山郊野公园位于梅州城区南郊,是全省唯一市级郊野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56.76平方公里,距离中心城区不到4公里,园内“绿色”“红色”“古色”资源串珠成链,是市民群众走进森林、共享生态的绿野之洲。公园内的泮坑旅游风景区,素有“梅南胜境”的美誉。

  近年来,梅江区紧扣“清凉山上纳清凉”理念,依循“1+5+N”思路雕琢公园风貌。生态维度上,实施2153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山上补植火力楠、红苞木超1.5万株,热门路线添植枫树、梅花超2万株,联动市民自发栽植2300余株,林分与林相焕然一新;打通“便民路”、落成生态停车场,打造“枫林瀑”等打卡点,铺就客家文化长廊、各类登山步道超35公里,绿道文脉交织贯通。

  “文化林”“人大代表林”……在公园入口高架桥下的空地,一个个主题林茁壮成长。“原先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改造成了绿美小公园。”望着主题林旁的绿美小公园,泮坑村党总支书记彭增文介绍,接下来,计划修建一条步道,由公园向泮坑风景区延伸,方便市民群众休闲锻炼。

  在持续植绿树、造绿景,打造群众休闲锻炼、科普观光好去处的同时,梅江区以建设清凉山郊野公园为抓手,积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依托公园开发建设带来的人流,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型生态旅游,引进世代客家、自在小院等37家优质餐饮民宿企业进驻。

  一个生态好、环境美、特色显、效益高、群众满意的绿美郊野公园加速生成。

  三、点绿成金,探索“生态+”发展之路

  “我要预订两包肉丸。”“留个联系方式,以后还想多买几包。”……12月1日至3日,第二届广东林业博览会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举行,作为梅江区的企业代表,广东森峰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为参展做了充分准备,刚刚研发上市的新品就被企业带到了参会现场。

  森峰农林公司负责人黄卫星介绍,公司主打林下养生产品,这次参展带来了灵芝茶、灵芝肉丸、灵芝孢子粉、灵芝酒、灵芝糖等,深受消费者青睐。“例如灵芝肉丸,第一天便卖出去500多斤,供不应求。”

  作为广东省林业、农业龙头企业,森峰农林公司依托梅江区良好的生态资源,打造林下紫灵芝生产基地面积3150多亩,带动500多农户靠种灵芝户均月增收2500余元,激活产业“造血”功能,实现企业有发展、村集体得增长、农户增收益多方共赢。

  森峰农林公司的发展壮大,是梅江区积极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点绿成金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梅江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增优”目标,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民宿、康养、林下经济等多种转化路径,打通生态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价值转化的通道,巧将绿色资源转换成绿色财富,实现绿美资源全方位赋能区域发展。

  夜幕降临,位于西阳镇桃坪村的源自然农场的灯光亮起,几名年轻人组成的乐队弹奏着流行音乐,将露营氛围推向高潮。背靠大自然、远眺梅城夜景,烧烤听音乐、睡在帐篷看星空……惬意的生活方式,让源自然农场逐渐走红。

  近年来,源自然农场借助自身茶园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开发以帐篷露营、户外扩展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经济,成为了梅州首批赶上“露营经济”的企业。

  “开业后一直很火爆。”源自然农场负责人陈海珠介绍,目前,源自然农场正结合森林环境、教育、文旅产业,以“种植—科普—观赏—采摘—研学—劳动体验”为产业带,在全面提升农业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在筀竹村,当地积极探索“古驿道+”绿美产业发展模式,投入约1200万元实施梅江区南粤古驿道项目(一期),活化利用古驿道绿美资源开发休闲徒步、户外运动拓展等森林体验项目,目前已面向海内外“驴友”组织举办了两场徒步赛事。

  “我们村林地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古驿道有16公里,目前我们重点支持打造筀竹国际户外运动基地,进一步将筀竹特色‘绿美+康养’产业做大做强。”筀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小龙介绍,筀竹村将通过发挥生态优势,不断打造发展胜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绿美梅江生态建设,在规划上精雕细琢、在建设中精益求精、在管护上一丝不苟,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全方位打造‘林城相依、人林相融’的绿美典范,实现生态惠民、利民、富民的美好愿景。”梅江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一线实践,以庭院“小美”点亮乡村“大美”

  桂花、茶花、罗汉松……走进梅江区“最美庭院”赖艳霞家,树木繁茂、花开朵朵、错落有致。“我家有花园、菜园、树林,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一步步打造才成了如今的样子。”赖艳霞介绍,目前院内种有花草数十个品种,吸引了不少过往的群众前来参观。

  “镇村干部不定期上门宣讲‘美丽庭院’建设,让我们更明白建设‘美丽庭院’的意义,假如大家都能把自己院子变漂亮,乡村就能真正美起来。”自家庭院获评省“美丽庭院”后,赖艳霞自觉变为“美丽庭院”的宣讲员,带动周边群众美化庭院。

  近年来,梅江区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家庭充分利用院落空间、房前屋后种植适宜的花草树木,打造四时常绿、处处皆美的美丽家园,以庭院和房前屋后“小美”点亮乡村“大美”。

  走进西阳镇阁公岭村,沿着村道往林风眠故居及林风眠纪念馆方向望去,路的一边是视野开阔的稻田,春季田间油菜花开,与客家民居、林风眠纪念馆等景观构成一幅山水画;路的另一边可见民房整齐排列,连片打造的12个“美丽庭院”大多栽种了花草,甚至配有户外桌椅,可供游客休闲憩息。

  通过点面结合,推动庭院小美融入于乡村大美,让阁公岭村有了新变化。“不仅庭院美起来了,大家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的意识也提高了。”谈起“美丽庭院”建设,阁公岭村妇联执委陈建华颇有感触。

  推进“美丽庭院”建设以来,梅江区组织镇村妇联主席、村妇联执委、“产业村长”等积极摸查村内适宜打造“美丽庭院”的基本情况,拟定目标数量、庭院对象,并吸纳整合社会力量,成立梅江区“美丽庭院”建设指导队伍,赋能“美丽庭院”建设。同时,该区通过重点推进典型镇、村开展“美丽庭院”建设行动带动整体提升,让一家美带动家家美,家家美扮靓乡村美。

  据统计,目前,梅江区有6户家庭被认定为省“美丽庭院”户、1个村为省“美丽庭院”村。经摸查,今年全区适合建设“美丽庭院”家庭共481户,第一批典型村具备庭院条件的有74户,建成典型村内“美丽庭院”2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