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民生820》“寻龙探新貌”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来到了梅江区,一起去三角镇龙上村看看,这个带“龙”字的村有什么特别之处!
【电影《童年往事》片段:阿孝啊,阿婆带你回大陆好吗? 好啊,沿着大路走,不用多久,过了河坝就到了梅江桥,再走几步路啊,就到了湾下。】
距离湾下不远的龙上村,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它位于梅江区三角镇南部,毗邻城区,历史悠久,虽然多次更名,但都一直带有“龙”字。
【三角镇龙上村党委书记 梁双南:龙上村历史形成聚落,原名为龙子窝村,又名老瓮子树,约有500多年历史,解放后取名龙子村。】
因为历史悠久,龙上古民居资源很丰富,保护留存蕴含丰富文化的建筑群,例如在梅州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旁边的梁氏义孚堂,于明朝世宗嘉靖年间(1565年)开基时创建,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整体建筑群座西向东,前低后高,前部分由堂屋与横屋构成方形,后部分由化胎与围屋构成半圆形。2010年,被梅江区人民政府授牌“客家古民居”,2011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授牌“梅州古民居”。
【三角镇龙上村梁氏义孚堂理事会负责人 梁雁群:很多华侨都经常踊跃回来祭祖及投资道路等各方面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热心为改善人居环境捐款出力。】
梁雁群告诉记者,在节假日时,有不少外地游客会前来参观,感受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梁雁群:经常也有自驾游的游客组团过来,我们这里欢迎大家过来参观,了解客家民俗民风,我们这里属于标准的围龙屋。】
除了梁氏义孚堂外,龙上村较经典的建筑还有革命烈士梁铮卿故居“联芳楼”,记者在现场看到,梁铮卿烈士故居是一座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古民居,至今仍保存着较完整的二层二杠结构,目前内部正在修缮中,一名对村内各事项较为了解的村民梁荣测阿叔告诉记者,这次的保护修缮是前不久才刚刚动工的,准备打造成红色书屋。
【村民 梁荣测:打造好书屋以后,为党员群众提供了一个政治学习环境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年前已经动工。】
谈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梁荣测开心地表示,那变化可大了,如今发展了现代农业,让大家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
【村民 梁荣测:我们龙上村农业强,引进外面的老板打造葡萄园、亲子农庄等,他们来了我们龙上村,最起码村民经济有收入。】
除了产业及道路外,记者在村委周围看到,之前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高架桥底下空地已经被打造成了龙上公园,里面不仅施划有停车位,还设置了各类健身器材。
就在记者走访过程中,正好遇上了过来载米的经销商,记者了解到,这一袋袋大米大部分都是通过村干部带领村民们将撂荒土地复耕后种植收成的。
【梁双南:我们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将撂荒地复耕复种,以村经济联合社形式耕种,自己村干部也下田带头,一年增收了15万余元,带动了周边群众的积极性,让村民实实在在在家里就能务工。】
除了大米外,记者在田地间转了圈发现,一些土地上还种着各类水果,因地制宜,在合适的区域还开发了钓鱼场。一名正在田地里干活的村民告诉记者,今天的新貌真的好!
【村民:我来四十多年了,变化很大。】
除了中老年人外,记者在村内还看到了不少留在自己村务工的返乡青年,他们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看到村庄变化很大,所以决定回来发展。
【返乡青年:感觉有些认不出来了,道路也铺设了柏油路,去年还引进了葡萄园、钓鱼场、草莓园之类的。】
【返乡青年:我现在已经回到家乡发展了,回到了龙上村,因为看到村里面环境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龙上村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鼓励乡贤回乡兴办事业,目前有好几个新型农业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
相信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整合乡贤力量,搭建平台有效凝聚乡贤,村民们的人居环境将进一步提升,为龙上村发展农旅产业增添新活力。
(转载自 无线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