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镇地处梅州城区南郊,辖区内有机场、火车站、工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商业综合体等,是梅江区的经济重镇。自清末建制至今,该镇积淀了深厚的客家文化,保存了大量的客家风俗,传承了丰腴的客家精神。近年来,三角镇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以客家“和”文化为重要抓手,深挖“和”文化元素,拓展“和”文化调解工作思路,强化“和”文化调解队伍建设,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生动的三角样本。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这是梅江区三角镇坜明村乔琳公祠里面挂着的一副对联,教育子孙后代要继承祖辈勤俭节约的美德,不忘耕读传家的传统。乔琳公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屋内挂着的姓氏家规、祖祠祖训,都透露着时代沉淀下来的客家“和”文化渊源。
【梅江区三角镇坜明村干部 温善元:坜明村大部分群众家庭、家族观念重,客家家规家训教诲子孙后代团结组人、诚信守法,有朴素的法治思想,村里面发生婚姻家庭、土地纠纷、相邻纠纷的时候,我们会灵活运用家规家训,邀请叔公头、乡贤出面协调,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继承祖德、忠孝国家,到和睦乡里、教育子女,240个字的祖训家规蕴含着处世之道,展现出客家人厚重的历史文化根脉,也指引着子孙后代要坚守敦亲睦邻、崇文重教等客家优良传统。
乔琳公祠的祖训家规,是三角镇推动客家“和”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积极发动干部群众搜集、整理以“平安和谐”为主题、蕴含法治思维的客家谚语、姓氏家训、山歌典故,并把它们制成图册、牌匾供广泛阅览。通过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扩大“和”文化的群众知晓度,为化解矛盾纠纷奠定了“和”的基础。
【梅江区三角司法所所长 邓燕红:我们组织人民调解员走进田间地头、祖屋宗祠,与村民群众访谈了解家训族规、民俗风情等,在增进干群关系的同时,将客家文化更好地运用于日常调解工作中。2022年以来,共访谈群众28人次,收集民俗风情、客家家训等37条,制作牌匾12块。】
为了让基层群众更加了解客家“和”文化,三角镇在开展法治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时,一并加强客家“和”文化宣传,把法律宣传与家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增强社会对客家“和”文化的认同感。
【梅江区三角镇坜明村干部 张宇航:比如客家谚语“人生处一世,厚德应为先”、客家矛盾预防三字经“村民们,要牢记,学法律,讲正气”等,都突出了德法共治的思维。我们在调解中,既能讲法律法规,又能讲祖训大义、家族亲情,情与法柔性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2023年4月,家住三角镇的陈叔夫妇和隔壁楼幢的李阿姨发生了矛盾。双方原本是非常要好的邻居,却因为经济纠纷闹得很不愉快。
【梅江区三角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 李小琴:2022年5月份,李阿姨劝说陈叔夫妇进行投资。陈叔夫妇出于对李阿姨的信任,就将自己的养老钱投资到财富公司,不久之后,公司倒闭,陈叔夫妇与李阿姨因此发生经济纠纷。】
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为了解开两个邻居的心结,调解员决定分别到他们家里聊一聊。
【梅江区三角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 李小琴:坐下来泡茶聊天,可以拉进我们调解员与当事人的距离,提高信任程度,熟悉的环境也能让当事人放松下来,真正找出问题的症结。我们一共进行了3次上门促和、5次组织调解,运用“邻里之间和为贵,低头不见抬头见”等客家俗谚,一边泡茶一边讲法、讲理、讲情,最终双方当事人都愿意各自退让一步,握手言和。】
无论是现场调处、上门促和,还是面对面、背对背商谈,端一杯茶、递一瓶水,都能营造“和”的氛围,增强“和”的底气,为当事人解开烦心结、了却烦心事创造“和”的环境。
近年来,三角镇注重拓展调解思路,用好“和”文化传承脉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叔公头”“理事会”调解方法。在该镇的三龙、梅塘、宫前村等典型农村片区,“叔公头”的话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因此在定分止争时,调解员邀请德高望重的“叔公头”参与调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梅江区三角司法所所长 邓燕红:在一些村自发成立理事会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民俗依法引导完善理事会建设,帮助健全理事流程,切实发挥好理事会凝聚民心的力量,有效化解农村集体财产纠纷、老屋征拆纠纷、家族内部纠纷等。2022年以来,共有9位“叔公头”参与化解矛盾纠纷45宗,自发成立的理事会协助处理纷争23起。】
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中,除了要有“和”文化的“软”实力,还要有调解员的“硬”实力。为了用好客家“和”文化抓手,全面提高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近日,三角镇对全镇人民调解员开展了一次业务培训。
【梅江区三角镇客天下社区干部 熊佳敏:主要讲了《调解法》的规定,调解工作方法和技巧,通过生动的实例来讲解,对实际调解工作很有帮助,比如我们客天下社区邻里纠纷、物业纠纷比较多,利用调解的理论知识,运用客家“和”文化,能够较好地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
【梅江区三角镇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 胡继平:随着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对我们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培训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际的操作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自己受益匪浅。】
为了打通“和”文化调解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三角镇从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法律顾问、村“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长、志愿者中,挑选了一批熟悉客家文化、了解风土人情、热心服务群众的人员参与人民调解,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个人魅力,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以和为贵,从源头预防和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梅江区三角司法所所长 邓燕红:我们注重提升调解队伍综合能力,通过走访了解、收集整理和精研细读,积累客家“和”文化存储,提升学以致用成效。同时,持续加强调解技能培训,举办人民调解技能培训班,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2022年以来,共举办培训4场次,覆盖人民调解员105人,培养持证“法律明白人”78人。】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2022年以来,梅江区三角镇运用客家“和”文化调处矛盾纠纷168起,占调处矛盾纠纷总数的61%。三角司法所1宗调解案件被司法部收录为全国典型案例,成为梅州第一家被司法部收录调解案例的单位。
在灵活运用“和贵、规矩、向善、崇法”等客家“和”文化的解纷机制下,梅江区三角镇巧妙将“法理情理”融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崇德尚法氛围,进一步筑牢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基础。
转载:无线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