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服务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助手关爱版 > 镇街动态
梅州梅江江南街道:唤醒城市烟火气 点燃消费新活力
来源:江南街道办事处  发布时间:2024-08-26 09:18:20

  时下正处于暑期消费旺季,梅江区各大商圈迎来了客流小高峰。餐饮店排起长龙、地下停车场拥堵等“一位难求”现象,正是商圈经济点燃城市“烟火气”的生动体现。

  商圈作为重要的消费载体,是一座城市活力与魅力的“晴雨表”。近年来,梅江区把引领消费作为赋能经济的重要抓手,积极布局和提升一批夜间经济、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推动居民消费向高品质、多业态拓展,通过扩大内需,让消费成为推动经济走向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梅江区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其中餐饮收入4.54亿元,增幅与去年持平,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情况看,通信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0.9%、28.3%,消费潜力逐步释放。

  推动改造升级 焕发商圈活力

  说起梅江区的商圈,百花洲是绕不开的话题。过去,百花洲是梅州人逢年过节逛街黄金地段,在以前梅州的商业地位不言而喻。随着新的商业综合体及电商的快速崛起,昔日的百花洲市场的繁华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老商圈如何焕发新活力?江南街道办事处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出百花洲商业集聚区活力再造项目,以梅江一、二路和梅龙路沿线黄金珠宝、服饰零售、餐饮业态为基础,深入实施消费场景重塑、消费品牌提升、传统品牌焕新、主题消费提振等行动,举办美食节、惠民团购等促消费活动,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致力打造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全方位服务的商业集聚区。

  “百花洲市场辐射周边七八个社区,是升级改造的重点。”江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传统农贸市场变为“智慧市场”“诚信市场”“放心市场”,江南街道办事处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升级改造百花洲市场。其中,百花洲一楼菜市场升级改造为乐圩智慧市集,经营生鲜菜品、餐饮、便民服务等业务。百花洲二楼改造后为梅州乐销服装工厂直销大卖场,涵盖男装、女装、鞋品、针织、床品、百货等多个品类,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百货服装购物服务。

  统一的招牌款式、干净的销售台……走进百花洲市场一楼,可见原先“脏乱差”的环境变为了“洁净美”。“我在这边住了十几年,经常来这里买菜。以前菜市场总有一股腥臭味,进去就想赶紧出来,经过改造,环境整体变得很干净,也没什么臭味了。”市民李阿姨介绍。

  百花洲市场经过改造升级,焕发新活力。 袁群华 供图

百花洲市场经过改造升级,焕发新活力。 袁群华 供图

  “我们投入近三百万元,对市场墙体、地面、水电、通风、消防、功能布局、智慧管理系统等进行一体化规划改造提升。”顺裕(广东)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忠介绍,除了硬件设施的优化,公司还强化市场的管理服务,在市场入口张贴了相关管理制度,统一采购智慧追溯电子秤,让消费者放心购物。

  与此同时,为了让消费者买到放心菜,百花洲菜市场设置了检测室,每天对市场内售卖的青菜、肉类等进行检测,严格把控食品安全质量监督。

  “菜市场改造后环境好、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客流量大,所以决定在这边开店。”佬妹家三鸟档商家廖健宁介绍,市场专门设置了排臭气系统,保持空气清新,让顾客享受舒适的购物环境。

  在二楼,3000多平方米的乐销服装直销商城里商品琳琅满目。5月1日正式开业当天,客流量超一万人次,再现人挤人现象。“目前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价格优惠,5000多个品类都是工厂直销价,目前日均客流量在一千人次左右。”陈建忠介绍。

  在百花洲市场周边,道路也已重新铺设,原先破旧坑洼的道路变得平坦整洁。“接下来我们计划定期开展圩日活动,通过人流带动资金流,将客流量有效转化为商业流量,推动现代服务业、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重振百花洲传统步行街发展活力,助力梅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江南街道路心社区党委书记古焕声介绍。

  重塑消费场景 点亮夜间经济

  晚上10时,东山新天地灯火通明,属于年轻人的狂欢仍未散场,不少人打车刚刚抵达。茶见山、乐叔柠檬茶等饮品店门口,上百名顾客慵懒地坐在椅子上,店员们忙碌个不停。“约上三两好友、点一杯饮品、听着音乐、吹吹晚风,就很自在。”“90后”青年张玲玲说。

  夜间“集市”吸引众多青年消费群体。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夜间“集市”吸引众多青年消费群体。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在东山新天地一角,十多家地摊组成了小型集市,冷饮、烧烤、小炒等一应俱全。“老板,给我来杯百香果益力多。”在滨记茶室,老顾客熟练地点着单。摊主龙大滨与张丽敏夫妻俩从深圳返乡摆摊已有两年多,梅江区“夜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帮助两人实现了创业梦。

  “以前我们是改造车尾箱卖冷饮,后面发现还是得培养自己的熟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晚上出动,点杯冷饮坐着跟朋友聊聊天,我们还增设了15张桌子,为顾客创造舒适的消费环境。”张丽敏介绍。

  随着暑期的到来,张丽敏夫妻俩更加忙碌了。“平时一般摆到凌晨两三点,现在有时候会摆通宵。”张丽敏介绍,暑期营业额是平时的两倍,高峰期时,摊位70个座位全坐满,有时候甚至需要找人帮忙才忙得过来,这种火爆生意主要集中在6—8月期间。

  摆摊两年多,张丽敏发现,随着东山新天地商圈的兴起,年轻消费群体的人流量越来越集中,摆摊的人也有所增加,周边区域烟火气更加浓郁。

  在一江之隔的客都汇,喜市街上人潮涌动。一个个集装箱组成的糖水铺、寿司店等整齐排列,广场上,摆满了户外桌椅。“我是今年6月开始在这摆摊的,算是再创业了,选择客都汇主要是看中了这边的人流量,而且很多亲戚朋友也在这边开店。”喵喵炸串铺老板刘丽霞介绍,目前该店铺运营已进入正常轨道。“暑期客流量是平时的2倍,一般晚上客人比较多。”刘丽霞说。

  江南街道打造喜市街,发展“夜经济”。  南方+ 魏丽文 拍摄

  “喜市街于2023年5月开业,设置了20多个集装箱铺位,目前16个铺位已签约,其余的陆续进场中。”客都汇党支部书记徐倩梅表示,喜市街的设立有助于人流集聚,与客都汇综合商业购物中心形成良性互动。

  当前,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商圈开始瞄准“夜经济”。如梅江区东汇城,正计划腾挪广场部分区域,着力打造“夜经济”。

  一线实践

  江南街道:“六联一体”助商圈治理提质增能

  商贸活则经济活,实体兴则产业兴。把商圈区域内的各类实体联合起来,能充分整合区域内资源,不断提升商圈治理水平,有效推进商圈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人员集中难、信息交流难、活动开展难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制约着商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江南街道以梅江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梅水路商圈为主阵地,通过“六联一体”工作法,聚焦提升涵盖社区、商圈楼宇、产业链等不同对象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将梅江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建成管理服务企业的“惠企平台”、党员群众教育的“学习基地”、党组织培育的“孵化中心”,以党建赋能梅水路商圈治理提质增能,实现凝聚先锋力量、激发经济活力、优化城市治理的目标,构建党建引领、服务联动、多方协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商圈经济高质量新格局。

  组织联建。用好梅江区城市基层党建孵化站,探索建立商圈党建联盟,覆盖辖区“四上”企业、拟培育“四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和资源支持,加强对商圈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培训,孵化万国口腔医院、叁壹叁科技公司等一批“两企三新”组织党支部,形成更加紧密的党建共同体。联建网格党组织,建立党员信息台账,协同管理商圈党员,延伸党组织触角,提升党组织覆盖率。组织开展“党员示范经营户”“党员先锋”“诚信之星”“服务之星”评选,吸纳更多商户和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服务商圈经济社会发展。

  政企联动。由街道、社区两级干部“一对一”挂点联系企业,围绕党建指导、政策宣介、活动交流、民生服务、惠企发展、安全生产等方面搭建政企沟通对接桥梁,培育一批“四上”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同时,组建商圈基层治理“红色合伙人”、群众志愿者队伍,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群众志愿岗,主动承接民生“微项目”、群众“微心愿”,为商圈群众提供惠企便民服务。

  阵地联用。充分利用梅江区苏区精神传承实践中心、红光社区“老党员之家”、红光社区开放大学教学点等阵地,联合开展主题党日、爱国主义等党员群众教育培训,与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协同市、区职能部门围绕“百千万工程”宣讲、反诈、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主题,为商圈企业提供政策辅导、技能培训等服务。搭建多方联动议事平台,召开现场办公会、恳谈会,多方协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

  资源联享。整合辖区内党建资源、行政资源、企业资源,统筹人员挂点梅江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实行“企业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服务专员跟单”的“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在“家门口”享受党建指导、帮办代办、就业指导、创业辅导、法律咨询、招商引资等惠企服务。以客都汇为主平台,建设客都汇集装箱集市,挖掘商圈内有特色、有人气的商户打造示范店,打造网红商业街区,由点及面推出商圈“网红名片”。

  人才联育。依托路心社区、榕树塘社区,探索建设数字就业驿站和城市创新创业驿站,为商圈企业“送人才、送资源”,为求职者“送岗位、送服务”,为创业者“送政策、送培训”。建设“红色驿站”,通过党建指导员推荐、商户推优、优秀人才自荐等方式,注重把符合条件的优秀商户、管理层骨干发展为商圈党员。

  活动联谊。探索实行“轮值制”,将商圈“两企三新”组织党组织全部纳入“轮值制”工作体系,轮流牵头制定活动方案,实行“一月一主题”,开展红色课堂、初心学堂、红色观影、企业沙龙等活动,凝聚商圈党建文化。每年举办梅水路商圈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工艺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商圈内广大党员、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