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南粤古驿道、捡拾远去的旧时光,访客家人文特色古民居、登群山青山绿水无限风光、游田园树林美景缤纷花海、品尝客家特色美食、入住客家特色民宿,体验梅江区“穿越千年嘉应、情醉诗画梅江”情怀,融入乡村优美恬静的自然生态,悠久厚重的客家古村落文化,休闲到梅州,贴近自然,享受心灵共鸣。
1.院士广场
开放时间:00:00-24:00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学海路
院士广场是一个“展示客家院士风采,彰显客家人文精神”、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广场,占地总面积5.6公顷,绿化面积3.74公顷,绿地率67.03%,院士广场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形成宁静、优美的游憩环境,为市民提供励志、休闲场所。2012年,为全力打造“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加快建设魅力客都,进一步提高梅州市民的幸福感,梅州市委市政府于对广场进行提升改造。改造主要包括:舞台改造、广场改造,新建钢琴造型的化妆更衣室、商店、公厕、山歌亭,扩建旱地喷泉,配套绿化等。改造后广场增加了占地约1100平方米的舞台,总面积达7400平方米,可容纳上万名观众,能满足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需求。改造后的院士广场还增添了两个亮点,一个是毛主席纪念堂翻修时被更换下来的石台阶,建成了广场的七级石阶。叶帅子女心系家乡,将石阶从北京运回梅州,并巧妙地用在了院士广场,为院士广场增添了一份庄严和灵气。另一个是将原院士石碑简介墙改成了院士半身雕像,并在花岗岩基座上铭刻25位院士的简介和学术成就,让市民们领略梅州籍院士的风采,彰显客家人文精神。
2.东山书院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大道与学海路交汇处附近南
东山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城东山状元桥畔,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梅州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当时嘉应(今梅州)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建筑占地1642平方米,建筑面积2655.5平方米。书院由建筑大门楼,前堂、中堂、后进共三重,两横栋屋组成 [1] 。书院既有客家传统建筑的特色,又有“四合院”的风格,是梅州保存最真实、最完整的唯一古书院。 [2] 东山书院现由梅县东山中学管理使用,并对外开放。2008年11月18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3.中国客家博物馆(含分馆:黄遵宪纪念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9:00-17:00
联系电话:0753—2253668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大道2号
客家博物馆位于有“世界客都”之称的广东省梅州市城区,是一间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客家匾额馆、梅州名人廉吏馆、展览中心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等组成。其中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千佛塔寺
联系电话:0753-2290362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千佛塔寺
5.樱花谷爱丽丝庄园
开放时间:09:00-17:00
地址:梅江区城北镇扎上村黄砂坑水库旁
爱丽丝庄园(樱花谷)位于城北镇扎上村黄沙坑水库旁,距离梅州城区约20分钟车程。由客林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张碧桃女士等实业家联合投资20亿元,是集农耕体验、休闲养生、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度假胜地。
6.南粤古驿道(盐商古道)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村西
在几百年前,梅州和江西商贸交易非常繁荣,江西没有海盐,但盛产农作物。于是梅州人就把海盐运到江西去卖,回来的时候又从江西运农作物回来。当时这种跨省的商品运输就是靠人力一担担的来回挑,这一挑可就挑了一百多年。玉水村,就是梅州和江西当时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穿过村里的那条石板路看上去已经是斑驳陆离,狭窄得连两个人相对而过都可能会碰到,有谁还会想到这曾是当时川流不息的“省道”,只有石板路上那一块块光滑的石板,经历了百年来艰辛担夫汗水的沁湿和身负百斤重担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的磨砺后,依然保存完好地在那里见证着从它们身上压过的历史的车轮。
7.玉水古村落(省级古村落)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
城北镇全国保存最好的盐商古道玉水古村落(省级古村落),城北镇玉水村,坐落在梅州市梅江区北部,距梅州市区10多公里,常住人口约300人。这里曾是梅州和江西商贸繁盛时期的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群贤辈出,代有名人,村里集中了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艺术的民居,整座村庄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民居、淳朴的民风和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积淀而吸引着众人,是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客家古村落。 玉水村四面环山,山丘将玉水村围成金盆状,有较完整的村史和族谱。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玉水村的古民居依然安静地守在村中一隅,虽未必声名在外, 但这些旧时村中大户人家修建的大屋,处处彰显着前人的智慧和独具匠心。这些古建筑中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等丰富多彩,房屋的建筑设计布局协调,既讲究“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又体现出客家文化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