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梅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区经济保持稳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一、综合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3.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7万人,同比增长0.17%。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0.9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3.58%,比上年末提高0.51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36.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9万人,同比增长0.53%;其中,城镇人口30.63万人,乡村人口5.5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4‰,死亡率为6.94‰,自然增长率为-0.55‰。经梅州市统计局统一核算,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2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7亿元,比上年增长6.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29.5%;第二产业增加值123.58亿元,比上年下降1.0%,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70.7%;第三产业增加值154.79亿元,比上年增长0.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4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3:42.9:53.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775元,与上年持平。全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5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以下简称同口径)3.7%,自然口径下降18.5%。其中,税收收入4.76亿元,同口径下降5.2%,自然口径下降26.9%。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48亿元,同比增长4.5%。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304人,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08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0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5%,比上年末提高0.19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上年为100%),上升了1.8个百分点。二、农业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分行业看:农业(种植业)产值增长5.1%,林业产值增长44.4%,牧业产值增长18.9%,渔业产值增长5.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增长7.0%。全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475亩,与上年持平;稻谷种植面积39619亩,与上年持平;油料种植面积5305亩,与上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74922亩,增长3.5%;园林水果种植面积38312亩,增长0.44%;茶叶种植面积25445亩,与上年持平。全年全区粮食产量20721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稻谷产量18198吨,增长4.3%;油料产量1054吨,增长1.2%;蔬菜产量125236吨,增长9.4%;水果产量46007吨,增长4.8%;茶叶产量2718吨,增长3.2%。全年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5902吨,比上年增长19.0%,其中:猪肉产量4264吨,增长48.2%;禽肉产量1572吨,下降20.4%。年末生猪存栏3.0万头,增长15.0%;生猪出栏4.04万头,增长54.4%。全年全区水产品产量7898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淡水产品7898吨,比上年增长6.7%。三、工业、建筑业全年全区74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9.34亿元,比上年下降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52亿元,比上年下降1.5%。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7.08亿元,比上年下降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35亿元,比上年下降14.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10.5%,股份制企业下降4.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0.8%,重工业下降7.8%。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下降2.1%,中型企业下降14.1%,小型企业下降12.9%,微型企业下降7.1%。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13.09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烟草、电力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1.7%,医药、电子信息、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9.1%、14.4%、16.4%。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7.43亿元,比上年下降3.7%;实现利润总额14.23亿元,比上年下降10.3%。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24.30亿元,比上年下降3.0%。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8个;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54亿元,增长3.2%;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9.49万平方米,下降0.64%;房屋竣工面积56.57万平方米,下降34.24%。四、服务业全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4.79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9.38亿元,同比增长7.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71亿元,同比下降2.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32亿元,同比下降4.7%;金融业增加值30.95亿元,同比增长6.0%;房地产业增加值21.97亿元,同比下降18.8%。全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76亿元,同比增长6.3%。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10.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8.3%;房地产业同比下降13.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下降24.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3.2%。全年全区货物运输周转量28.52亿吨公里,同比下降4.48%,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1.37亿人公里,同比下降4.96%。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004.164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五、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下降8.6%。其中,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67.8%。在项目投资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64.9%。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比上年增长216.7%,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28.5%,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下降1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5.6%,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64.9%,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0.8%。全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61.5%。按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18.10亿元,比上年下降64.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18亿元,比上年下降59.1%。商品房施工面积637.5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9%;商品房竣工面积37.3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5.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3.9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1.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9.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2.5%。全区商品房销售额实现34.32亿元,比上年下降43.0%,其中住宅销售额比上年下降43.3%。2022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25.72 -61.5 其中:住宅 亿元 18.10 -64.1 房屋施工面积 万平方米 637.57 -3.9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499.26 -8.5 房屋新开工面积 万平方米 14.62 -83.8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3.36 -93.1 房屋竣工面积 万平方米 37.36 -45.7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22.04 -62.5 商品房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53.94 -41.7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49.91 -42.5 商品房销售额 亿元 34.32 -43.0 其中:住宅 亿元 31.95 -43.3 商品房待售面积 万平方米 82.56 102.4 其中:住宅 万平方米 38.72 52.7 六、国内贸易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4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6.3%;餐饮收入8.31亿元,比上年下降5.6%。七、对外经济全年全区货物进出口总额1268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3%。其中出口总额911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2.8%,进口总额3567万美元,同比下降8.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1.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0.1%。八、金融202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68.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26.04亿元,增长12.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8.0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7%,贷存比为87.3%。202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增长速度指标 绝对数(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868.29 7.3 其中:住户存款 526.04 12.8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758.05 13.7 其中:短期贷款 42.03 8.7 中长期贷款 323.01 1.4 全年全区人寿、财产保险保费收入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赔款支出金额0.35亿元。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14元,同比增长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20元,同比增长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9元,同比增长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82元,比上年增长1.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696元,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277元,下降1.8%。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93004人,比上年末增长3.1%。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7341人,减少3.0%。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3527人,减少10.7%。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7943人,减少4.5%。参加工伤保险64148人,增长1.7%。参加失业保险46572人,增长2.1%。参加生育保险51432人,减少5.9%。2022年末全区参加各类保险人数及其增长速度指标名称 年末参保人数(人) 比上年末增减(%)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150345 0.7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 93004 3.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57341 -3.0 基本医疗保险 271470 -6.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63527 -10.7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7943 -4.5 参加失业保险 46572 2.1 参加工伤保险 64148 1.7 参加生育保险 51432 -5.9 年末全区共有民办养老院12家,床位1081张,收养人数431人;敬老院5家,床位908张,收养人数161人;社区服务设施136个,比上年增加7个。年末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444户2748人,比上年减少77户158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246万元,比上年减少8.9%。城乡低保标准828元/人/月,比上年提高了28元/人/月。十、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年全区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95所(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14所,民办性质61所,集体办20所),在园幼儿人数18150人;完全小学28所(其中:民办3所),小学教学点3间,在校学生3915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普通中学14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其中民办2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935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职业高中3所(其中:民办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224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53人。2022年全区高考参考人数 2297人,本科上线人数 1088人,本科率为 47.37%;专科上线人数 2291人,专科率 99.74% 。全年全区专利申请受权量737件,比上年减少12.9%;其中:发明90件,比上年增长83.7%;实用新型554件,比上年减少12.2%;外观设计93件,比上年减少44.0%。年末全区拥有国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5112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高级职称1072人,比上年增长10.4%;中级职称2391人,比上年增长1.3%。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区有区级博物馆1个,区级图书馆1个,区级文化馆1个,街镇文化站7个。年末图书馆藏书达22.876万册,比上年增长35.0%。全年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场、送书下乡8场。全年全区接待旅游总人数131.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31亿元。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3个,其中区级医院2个,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病床位783张,卫生工作人员205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64人,注册护士630人。全年全区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5块,其中:金牌2块,银牌1牌块,铜牌2块。参加市级比赛共获得奖牌10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2枚、铜牌3枚。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全年水资源总量4.9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73.6%。全年总用水量1.4568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0%,其中农业用水0.820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1962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4403亿立方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3.5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6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1%。全区全社会用电量20.28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0%,其中:工业用电量7.81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2.1%。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梅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2%。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93.8%。全年环保审批建设项目数38宗,环保投资0.64亿元,比上年增长79.4%。全年全区林地面积60.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28%,建成2个自然保护区和2个森林公园。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930.53公顷,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54亿元。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同比下降22.2%;死亡人数7人。注: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的同口径增长率。3、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局、民政局、科工商务局、教育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人保财险梅江支公司提供的数据为区属数据,其他2017-2021年为区属数据,2022年为辖区数据。4、数据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区医疗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公路旅客和货物周转量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区科工商务局;金融数据来自市人行提供市统计局,再由市统计局提供给区统计局;保险数据来自人保财险梅江支公司;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专利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体育、图书数据来自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梅江分局;低保、社会救助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区水务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梅江分局;林业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农作物受灾面积、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
对标先进找差距鼓足干劲抓提升 3月5日,市委常委、副市长,梅江区委书记陈金銮,区长钟秀堂率队到肇庆市高要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察走访,交流学习重点产业发展、园区建设运营、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经验。高要区区长张浩龙,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泽全分别陪同考察。区领导钟建兵参加活动。 考察团一行先后前往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水产品暨预制菜原材料综合交易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肇庆高要)预制菜产业园项目、大湾区(高要)预制菜RCEP数字谷项目、肇庆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肇庆市中业水产有限公司、预制菜美食街、高新区科学园、广东巨石汽车零部件公司、肇庆南玻汽车玻璃有限公司等地,深入了解预制菜产业发展、园区规划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运营等情况,学习肇庆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 陈金銮、钟秀堂对高要区和高新区的精心安排、倾囊相授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两地能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在园区平台建设、预制菜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寻找合作契合点,促进两地共同发展。要求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肇庆“产业强区、项目为王、园区为母、企业第一”的先进理念,把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不断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整合资源,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打造预制菜产业链,挖掘农产品加工业增收潜力,推动梅江预制菜产业发展壮大;要大力推进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完善各项软硬基础配套,以量变推动质变,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以此次考察学习为契机,对照先进找差距、补短板,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找准方法路径、提振精气神,把学到的先进经验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举措,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全力促进产业招商、项目落地及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张浩龙、江泽全对梅江区考察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梅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希望两地进一步互通互融,共同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要素互通,共同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9月16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区委书记陈金銮率队到三角镇调研挂点村(社区)创文工作,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创文标准,抓住重点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强化城市管理,全力推动创文工作提质提效。区领导林松、廖文玉参加调研。
梅江区召开招商引资暨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会全力以赴抓招商优环境转作风 2月23日,梅江区召开招商引资暨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会,动员全区上下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打好打赢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干部作风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市委常委、副市长,区委书记陈金銮出席会议并讲话。区领导钟秀堂、曾小喜、赖经烈、王增文等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产业,突破在招商。全区上下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有限资源要素集中用在“打粮食”项目上,大招商、招大商、快落地,以增量促总量。要借力融湾抓招商,加强对政策全面掌握,谋划推动更多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落地。要围绕产业抓招商,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产业招商,培育壮大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要建好平台抓招商,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要市场思维抓招商,发挥驻外招商队“尖兵”作用,通过中介招商、乡贤招商、以商引商、以投代引等方式,提高招商精准性、科学性,为企业落户、项目落地提供全流程服务。 会议强调,营商环境的好坏,影响招商引资的成败、项目建设的快慢,要坚持用户思维,每月第一个工作日组织听取企业诉求,加强要素保障力度,全力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融资、物流等方面成本,全面实行实施代办制,提高行政审批速度,最快速度为新落户重点项目、重大企业办好全流程审批。 会议强调,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落实区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要求,积极“融湾入海”,对重点任务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加速推进,以思想破冰、改革破题推动发展破局。 会上,区政府与区级驻外招商队签订招商承诺书。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林松就《中共梅州市梅江区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作说明。区发展和改革局、园区管委会分别就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