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街镇动态
百年老屋焕新彩 革命旧址现荣光
梅江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乔琳公祠历经四百余年屹立不倒,成红色教育基地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发布时间:2023-05-25 10:46:30  浏览次数:-
【字号:

1.jpg

乔琳公祠是一座传统的客家围龙屋。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摄

2.jpg

学生们在乔琳公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受访者供图

3.jpg

乔琳公祠后面的小公园。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摄

4.jpg

隐匿于高楼大厦中的乔琳公祠。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在梅州城区的江南新城,有一座大气的围龙屋隐匿于一栋栋林立的高楼之中,虽然历经400余年风雨洗礼,至今仍焕发出熠熠光彩,它就是乔琳公祠,一座融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于一身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房子里发生了许多革命故事,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们都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作为这座房子的后人,退休的张伯自发当起了这座古民居的讲解员,为一批又一批前来学习参观的人们讲述这里发生的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刘雨锋

  峥嵘岁月

  开设妇女夜校点燃革命热情

  乔琳公祠位于梅江区三角镇坜明村的坜林坪,这里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不过一巷之隔,却全然没有城市的喧嚣。

  从主干道边的一个小巷子里拐进来,鲜红的凤凰花一簇簇开得正艳,踏着满地的花瓣,走进这座古朴而宁静的围龙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旁的楹联“青钱世泽,金鑑家声”,它告诉来访的人们,这里居住的是以“清河”为郡望的张氏家族。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乔琳公祠的先祖从福建上杭迁徙至蕉岭高思,而后来到了这里,由四世开基,距今已有400余年之久,是三堂四横一附杠结构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由禾坪、堂屋、围龙、横屋等组成,后面有围龙“化胎”。房屋端庄大气,错落有致,有大小房间69间,总占地面积约20亩,是梅州城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在乔琳公祠,不仅可以欣赏到传统客家建筑的美,也可以了解精彩的革命故事。

  “你看这面墙上的照片,都是在这座房子里参加过革命的代表,他们为梅县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张伯一一介绍照片上的人物,如数家珍地讲起每个人的革命故事。

  在两行的人物照片中,第一行有两名女性,其中一名叫张荣娇,曾用名叶芬,1922年出生,1941年入党,她曾带领祠堂里十几名男女青年一起宣传革命,组织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在横屋的一个厨房里,曾发生张荣娇煮开水保护党组织秘密的故事。

  1949年,国民党胡琏兵团到该村抓捕共产党员,张荣娇在厨房机智地用锅煮开水,悄悄地烧毁秘密文件和宣传资料,有效地保护了党组织。

  如今,那个厨房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耳边聆听着这个故事,仿佛可以看到她当时沉着冷静的样子。

  “她先后在连平、惠州、翁源等地以小学教师身份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转入梅县清凉山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任梅县、兴宁、丰顺、五华等县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张伯说,她的经历坎坷,但始终一心向党,病重时还将省吃俭用的一万多元全部交给组织作为她最后一笔党费。

  跟随张伯的脚步,记者来到一幅黑白的老照片前,一张简陋的课桌边坐着一名伏案写字的妇女,据讲述,当时游击队员在本祠堂聚会活动、宣传发动群众,并办起妇女夜校。

  1946年春节刚过,共产党人刘解珍挺着大肚子在乔琳公祠给村里的妇女讲课。每天晚饭后,她们各自都带着长长短短、高低不一的木凳,端坐在侧廊墙上挂着的小黑板前,一盏昏暗的煤油吊灯照耀着整个侧廊。

  刘解珍手捧油印的课本——《老百姓为什么穷苦的原因》在台上讲解着,妇女们在台下静静地听着、领悟着……

  “这所夜校不但教会了客家妇女革命道理,而且为扫除文盲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点燃了乔琳公祠妇女的革命热情。这些妇女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都为革命作出了许多贡献。”张伯说。 

  屡挑重任

  曾为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的秘密据点

  这座老屋里的墙上挂着各种照片和展板,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的红色故事。

  据资料记载,1942年至1949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乔琳公祠先后有一批进步青年投身革命事业,因乔琳公祠群众基础好,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把它作为游击队活动的秘密据点,经常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和开展革命活动。周围的群众自觉为他们站岗放哨,还用箩担挑枪支弹药、粮食到梅南游击区。

  “这里的群众都非常支持革命,我记得我的母亲就曾经为支持革命事业挑过盐,肩膀被扁担磨出了水泡,肿了起来,但他们没有一点怨言。”张伯回忆起母亲的故事,感慨万千。

  乔琳公祠不仅是游击队活动的秘密据点,这里的党组织在当地革命中还屡次肩负重任。

  客家人有一个民间俗语叫“钓海参”,意思是以一种手段为诱饵,使别人相信你的行动,达到另一个目的行为。

  1947年夏,直属东江游击支队领导的梅县游击队在铜鼓嶂梅南一带开展游击活动,一时缺少经费。上级要求梅县党组织想办法紧急筹备一笔经费送上山,并把这一艰巨任务落到了乔琳公祠革命据点。

  当时,以乔琳公祠党小组张荣娇为首的几个年轻人,打听到梅县古塘坪一个大土豪将做生日,便乔装为其送礼混了进去。说服土豪出钱,及时补充了游击队的经费。

  “你玩过‘打麻帝’吗?”张伯跟记者开玩笑说,关于这个传统的客家游戏,还有一段与乔琳公祠有关的故事。

  1949年5月,梅县即将解放。位于梅城“仲元东路”(现梅江区政府大院)的国民党县党部成为固守梅县的指挥中心。游击队正准备攻打老县府,但对里面的情况不了解。县委将刺探里面布局情况的艰巨任务再一次交给了乔琳公祠党组织。

  张荣娇接到上级紧急的决定后,马上组织近10名青少年,假装“打麻帝”(梅州客家少年玩的一种“石弹丸”游戏)混进了大院,一边“打”一边看,一边“玩”一边观察,还不时与那里的哨兵聊天,很快就将里面的全部驻防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又边“玩”着顺利走出了大院,回来后将刺探和观察到的情况汇报给上级领导,为胜利攻打和解放梅县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张照片里有4对‘革命夫妻’,他们在这里参加革命,不仅结下了革命的情谊,还结成了夫妇,携手为革命事业作贡献,非常令人感动。”张伯站在照片墙前面动情地讲述着。

  2019年从梅江区三角镇乔琳公祠走出的4名九旬老人张锦章、张风祥、张利娇、张兰,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保护利用

  变身红色教育基地焕发生机

  乔琳公祠是典型的客家传统建筑,处处体现着客家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崇文重教等优良传统。

  从正门走进公祠,可以看到上堂的楹联上雕刻着的“乔琳开基历经四百春秋源流远,先祖创业繁衍万千子孙沐恩长”,时刻提醒着族人要铭记根不忘本。

  在一面墙上,张氏祖训字迹清晰,在继承祖德、忠孝国家、勤为职业、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邻、慎结婚姻、训教子女、崇尚节俭、禁戒非为等方面对子孙后代提出了严格、详细的要求。

  “从继承祖德到和睦乡里到教育子女,祖训详细地列出10条240字的家规。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训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依然指引着张氏族人坚守勤俭持家、廉洁做人、爱国爱家的传统。”张伯说。

  据史料记载,乔琳公祠不仅是游击队活动的秘密据点、革命时期的夜校点,还曾在20世纪70年代做过校舍。当时,坜明小学缺少教室,张氏族人得知后便主动腾出上堂和下堂,无偿供给学校作为教学场所。

  “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外出谋生的华侨、港澳同胞,还是在家劳作的妇女均克勤克俭,勒紧裤腰带都要供子女读书。”张伯介绍,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乔琳公祠的后代子孙有不少考进了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博士生、研究生不断涌现,从事各行各业,践行着张氏族人的祖训家规。

  历经时代变迁,经过数次修缮,如今这里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各单位、学校在这里开展文化宣讲、亲子活动,不仅让大家了解名人事迹、村史村情等,还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些老革命的精彩战斗事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单位和个人参观学习,甚至还有从珠三角慕名而来的游客。”坜明村党总支书记吴青说。

  前段时间,梅江区伯聪学校近百名七年级学生走进乔琳公祠参观学习,在带队老师的解说下,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屋内陈列展示的昔日旧照与革命事迹,了解革命故事与人物事迹,并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

  “张荣娇等革命家忠诚国家、为革命事业付出自己的力量使我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新时代青少年学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忠诚为国的革命精神。”参观完乔琳公祠,学生王灏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公祠的禾坪前有一条崭新的乔琳路通向江南繁华的街道,而在老屋后,原来的荒芜地块变成了草木葱郁的乔琳公园,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齐整的绿地、蜿蜒的人行步道、休闲石桌、石椅等便民设施配备齐全,“征途漫漫”“初心不变”……公园内修建的几面党建文化墙成为了百姓家门口的红色风景线,“我们会对公园的植被进行定期管护,让附近的人们可以多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可以在这里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吴青说。

  

  相关

  乔琳公祠后裔张小诚:

  从赤贫归侨到大学教授

  在乔琳公祠的张氏后裔里,有一位传奇的人物,他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棉兰市,回国后参加了游击队,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努力成了一名大学教授,他就是张小诚。

  1936年4月,张小诚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棉兰市,父母靠打工度日,家境贫寒。1946年,张小诚的父亲病逝,母亲意外受伤,穷困的生活让他11岁了仍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接受教育,于是母亲将他送回国。

  张小诚的姐姐当时的职业是小学教师,实际上是搞地下革命工作的,因姐姐的关系,他有很多机会与武工队以及从山上潜下平原的游击队负责人接触。

  1949年初,由于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张小诚与同村5名男女青少年,在夜深人静的一个晚上跟着武工队同志星夜登山,加入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游击队。

  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张小诚所在的边纵一团正在围歼盘据在梅县畲坑镇的胡琏残兵一个营。在张小诚亲笔写的《耄耋忆往事 俯仰无愧于天地回忆录》(下称《回忆录》)里他这样描写:战斗很激烈,从早晨发动进攻,直到下午六时才结束战斗,共毙伤俘敌170多人。

  在游击队,张小诚只有13岁,是政治部中最小的战士。在《回忆录》里他这样说:“我虽然参加了解放战争,时间不长,但却考验和磨练了我,受到一次刻苦、坚毅、敢于担当的锻炼。”

  1950年春节过后,政治部一位负责同志找张小诚谈话,问他想不想读书,在南洋因没有钱读书,张小诚至多读了一两年,回国后也只读了一年多,所以,读书是他梦寐以求的梦想。

  于是张小诚马上答复他:“愿意”。就这样他踏入了学堂,开始了求学之路。1955年,张小诚高中毕业后,便考入华南理工学院机械系,4年后毕业留校任教至退休。

  在职期间,张小诚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代主任、机械工艺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