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记者 王宇润 报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我们迎来了2018年春节。节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专家,请他们给不同人群以提示,愿大家远离疾病和意外,健康平安欢度春节。
慢病患者 平常心过春节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生活作息和规律都和平日不一样。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在保持心情愉快的同时,还是不能完全放松警惕,方方面面都应该注意。
三餐饮食有节
民以食为天,春节期间的一大主题就是“吃”。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甘辉立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者老年人饮食应该保持相对清淡,蛋白质、脂肪可以适当多吃一点,但是不能太多,避免暴饮暴食。针对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糖增高或者波动过大、难以控制的情况,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欢欢提醒严格控制总热量,同时介绍了一些小窍门:在餐馆就餐可以要一碗白开水,把食物的浮油用开水涮掉;尽量不吃自助餐,因为容易不知不觉吃过量。坚果中油脂含量比较大,糕点往往高油高糖,这些都是应该控制的。“即使是无糖糕点,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多吃,也要算入总热量。”陈欢欢强调。
生活作息有常
生活规律的改变对慢性病患者也是一个挑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有病变,可能存在冠状动脉、脑动脉或颈动脉狭窄,一旦作息不规律,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会加重病情。甘辉立建议保持相对正常的作息时间,到点吃饭,按时睡觉,不要熬夜。“并不是说绝对不能变动时间,吃饭、睡觉的时间可以向后延迟或提前,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太过分。” 陈欢欢建议,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平日的运动习惯,甚至要适当加量,去消耗多余的热量。另外,尤其要注意规律进餐。
严格控烟限酒
甘辉立强调,控制吸烟这一条不能放松,身体的所有器官,包括心脏、肺脏、脑、肾脏、膀胱在内的所有组织器官都有可能受到烟的影响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吸烟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同样,饮酒虽能调节气氛,但不能多饮。糖尿病患者如果实在做不到的话,一天的酒精摄入量女性不超过15克,男性不要超过25克,每周不要超过两次。“15克酒精约相当于4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者50毫升低度白酒。一定要注意控制,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空腹饮酒。”陈欢欢提醒。
牢记定期用药
慢性病患者节日期间的用药,总体上要保持之前的规律,千万不能因为忙碌或者大意忘了服药。“有的地方有老传统,正月里不吃药,这个是不行的。” 陈欢欢特别提醒。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一定要定时注射,并且在注射以后按照规定时间进餐,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定时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异常,遇到明显不舒服的情况,比如多饮、多尿、感染、乏力,还需及时就诊。甘辉立介绍,不按医嘱服药,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情况,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急性并发症,万万不能大意。另外,千万不能在饮酒后吃药,因为酒会改变药物的作用机制,导致严重后果。
急病意外 谨防范慎处理
岁末年终,总有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又往往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如何避免和应对,成了急诊科医生最想告诉大家的事。
常见突发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急诊科主任赵丽提醒:“遇到突发情况,要采取正确自救的方法,同时尽快送医,错误或不及时的自救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节日期间酗酒、暴饮暴食、饮食不洁等,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消化道疾病。赵丽提醒,如果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餐后突现且多人发病,要警惕食物中毒。症状较轻可先在家中应急自救,如饮用大量凉开水,或用手指压迫咽喉催吐,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寒战、大汗、呕血、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刻叫救护车。
油脂摄入较多、情绪波动、睡眠不足等,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肥胖、冠心病人群应引起重视。急性心肌梗死多有胸痛、胸闷、心慌等典型症状,以及肩背痛、胃痛、牙痛、咽喉痛等不典型症状。首先要平卧休息,家人不要轻易搬动,马上叫救护车;如备有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可及时服用。
生活不规律、熬夜打牌等会造成血压上升,诱发脑出血、脑梗死等急性脑血管病。当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眩晕,眼前发黑或视物模糊,一侧肢体麻木,失语、失读、失忆,短暂意识模糊、嗜睡等,应当立即就诊。一旦昏迷,应让患者就地平躺,把领口打开,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误吸入肺,马上拨打急救电话,不要给患者服任何药物。
甘辉立提到,长时间坐着不动,比如连续打麻将、长时间坐飞机等,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液的淤阻,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或者形成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运行到肺,有可能产生急性肺栓塞。预防的方法就是定时起来走动走动,避免久坐。如有血栓形成倾向,在长途旅行前应去医院做适度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
意外造成伤害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孙凯认为,春节期间的意外伤害情况,交通意外首当其冲。冬季道路可能会结冰,节日路况又异于平日,加上人们放松警惕、疲于应酬、饮酒等原因,春节期间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预防交通意外根本上还是应该像平日一样严格遵守各种交通规则,比如道路限速、礼让行人、心态平和、系好安全带、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摩托车驾驶员佩戴头盔等,最重要的一点,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万一发生意外,一定要沉着冷静,拨打急救电话听从专业人士的指导,以免慌乱中造成二次伤害。
烟花爆竹造成的烧伤和爆炸伤是春节常见的一种伤害,严重的眼部炸伤需要眼球摘除。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近些年禁止和限制烟花爆竹燃放措施的实行,此类伤害逐年减少;但是燃放时仍不能大意。
另外,醉酒以后无人照看的情况下,寒冷天气倒在室外,后果比较严重,还有可能出现呕吐物吸入导致窒息的情况。户外游玩嬉戏时,还可能会出现冻伤,甚至落水,都需要引起我们警觉。
赵丽还提到了一种容易忽略,但是每年均有类似现象发生的意外情况,那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天气冷的时候在密闭房间用煤炉烤火取暖,或用老式燃气热水器洗澡,以及在饭馆包间内使用炭火涮锅,都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一旦发现,应当立即关闭气源,开窗通风,离开有毒环境,迅速送医。
少年儿童 细照看莫大意
对于孩子来说,一年一度的春节是非常开心的事。有吃,有玩,家长也不会管得太严。但实际上,春节期间,关于孩子的健康平安,除了零食吃得多、三餐不规律可能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外,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家长注意的事情,不能因为忙着过节就疏于对孩子的照看和管束。
提防异物吸入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葛许华特别提醒,气道异物吸入应引起注意,大约80%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2岁以下更为多见。最常见的吸入异物有豌豆、桂圆、果冻、黄豆、玉米、食物颗粒、玩具小部件等,其中食物是最常见的引起婴幼儿致命性危险的气道异物。春节期间,孩子有更多接触这类食物的机会。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应避免喂给这类形状的食物,避免孩子单独接触这类形状的玩具。另外,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不要逗笑训斥,制止其跑跳活动。
一旦发生误吸入异物,孩子会突然出现剧烈呛咳、呼吸困难、发绀,可能出现无声作呕或咳嗽。家长要第一时间帮孩子排出气道内的异物,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排出异物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是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海姆立克手法。1岁以下:将婴儿脸朝下,头部低于胸部;救护者前臂支撑婴儿,手托住婴儿的头部和下颌部,避免压迫喉部。用手掌根部在婴儿后背肩胛骨之间用力拍背5次;随后,将婴儿翻转过来,前臂支撑婴儿,手掌托住婴儿的后脑和颈部,用两个手指在胸骨下半部用力快速按压5次。重复以上程序,直至异物清除。1岁以上:救护者从背后抱住孩子,双臂环围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孩子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挤压,反复实施,直至异物吐出为止。
严防烧伤烫伤
烧烫伤也是春节期间意外多发的一种。燃放烟花爆竹一定要让孩子站远一点,更不能允许孩子自行燃放。另外,由于家庭内烧煮的机会增多,孩子在家庭内活动的机会增多,增加了烧烫伤的可能性,要注意预防,抱着婴儿的时候不要喝热饮;使用灶台靠内的灶眼,锅具把手要转到内侧;热的东西不要放在桌子边缘;不要把熨斗、电卷发器、电吹风等到处乱放。葛许华强调,“万一发生烧烫伤,应该在第一时间立即用冷水冲洗伤处,不要涂抹牙膏等,也不要涂抹任何药膏、紫药水等,情况严重的,应尽快到医院急诊或者烧伤科就诊。”
控制用眼时间
控制孩子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玩手机的时间也是值得家长注意的问题。葛许华提到,有一份关于暑假后的调查数据显示,暑假结束后,约有21.1%的孩子出现视力下降。这个数据对于寒假、春节,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对于近视的预防,节日期间最重要的是增加户外活动及运动时间,避免长时间过近距离用眼,减少看电视及玩电子游戏时间,注意电子屏幕的亮度及环境亮度,注意眼睛与电子屏幕的距离,尤其重要的是,每隔30分钟让眼睛休息一下,多看远处。
外出旅游 小药箱护周全
近些年,趁着春节假期出游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出国旅游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旅行前我们应该了解目的地的环境和气候特征,以做好保护措施。有些国家和地区需要提前注射疫苗。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建议在旅行前,请医生评估目前的身体状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可以出行。
做好出行准备
北京维世达医疗中心药房主任平江提醒,旅行小药箱必不可少。常规药物应该有: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和洛哌丁胺,感冒药如酚麻美敏片或者氨麻苯美片,晕车药如苯海拉明,缓泻药如开塞露或比沙可啶,外用药如红霉素眼膏或莫匹罗星软膏……此外,还应根据个人情况准备一些药物,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老年人应带上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在小药箱中,有些不属于药物,但也是必须准备的,比如防晒霜,60%以上酒精含量的免洗洗手液,避蚊胺(DEET)含量在30%~50%的避蚊剂,酒精棉片、创可贴、纱布等。
平江特别提醒,慢性病患者需要多备一些本人的常规用药,旅途中应将药品保持原有的包装放在随身行李中,千万不要放在托运行李中,以防行李丢失或延迟而影响服药;不要将药品放在便携式药盒中,这样有可能引起海关人员的质疑。最好将常用药通用名提前翻译成英文或目的国的语言,复印或者拍照携带。另外,最好准备一张目的国语言的个人信息卡随身携带,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过敏史、血型、病史、家族疾病史等。
正确保存药物
在旅途中药物的携带和保存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多数的药品需保存在20℃~25℃的干燥条件下,同时也可以参照药品说明书上提供的贮存要求。平江特别提到了糖尿病患者所用胰岛素的保存,其贮存要求是2℃~8℃。外出时,未开封的胰岛素需要保存在便携式器具如冰袋或者冷却袋中,同时用毛巾包裹以防结冰,到达目的地后尽快放入冰箱冷藏室。已经开封的胰岛素,常温(20℃)保存即可,不必冷藏。
跨越时差用药
如果经历长距离的旅游,面临着生活环境急剧改变的情况,尤其是时差的出现。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总体来讲要确保服药周期不超过24小时,最好设置服药提醒。甘辉立特别提到了以下几种情况的患者用药应加以注意。第一,用于糖尿病的药物与饮食密切相关,有的餐前半小时服用,有的随餐服用,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用药要根据目的地的饮食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第二,高血压患者最好能有便携的电子血压仪,旅途中每天早晨起床后测一下血压。旅游在外,血压控制不好是非常危险的,在旅行前应该积极储备相应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一天吃一次的长效降压药比较适合旅行中使用,可以提前请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开药。第三,治疗冠心病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等,不要打乱了24小时的时间间隔,也可以逐步调整为旅游目的地时间服药,保持相对稳定的时间间隔和用药剂量即可。
(责任编辑:郭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