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通过简政放权壮大产业扩容提质努力实现降成本补短板调结构
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强发展后劲
梅江区通过推进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壮大特色主导产业补足发展短板、加快城市扩容提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举措,将重点工作逐步转向供给侧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今年来,梅江区引进客天下碧桂园、棕榈园林时光梅州等6个项目,计划投资90多亿元;成立全市首家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辖区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降低企业税负。
扩容提质增强产业吸附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工作中,梅江区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重要抓手,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大优质项目引进落户力度,不断增强产业吸附力,助推辖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总投资15亿元的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建设顺利推进,首期投资3.5亿元的水果交易区日前建成开业,蔬菜交易区和粮油副食交易区的建设招商工作加快推进,整个项目预计3年后可全部完工,届时将成为粤闽赣最具规模的现代国际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中心,为梅江区乃至全市农特产走向大城市大市场拓展渠道。
梅江区坚持把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紧抓项目建设和投资不放松。2016年重点项目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全区在建省、市重点项目11个,计划年度投资总额达43.9亿元,至目前已按计划全面完成第二季度投资任务。今年以来,引进了客天下碧桂园、棕榈园林时光梅州等6个项目,正跟进其他重点意向项目20个。为促进项目落户发展,梅江区全力做好江南新城、芹洋半岛、梅州卷烟厂扩建、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征拆扫尾工作,目前均已基本完成集体土地征收。客都大桥东端连接线、市人民医院扩建、南方紫琳职业学院和东山医院等市重点项目土地征收工作正加快推进。江南新城、芹洋半岛对项目的承载力、吸附力和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重大项目不断落户,目前超10亿元的在建优质项目有21个,富港东汇城、奥园、大百汇、万达等计划总投资达200多亿元的项目集聚建设,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双重激活。
全市首家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成立 风华环保在新三板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壮大主导产业补足发展短板
日前,全市首家县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梅州客家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该担保机构由梅江区政府、广东客家缘生态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和梅州市梅江产权交易中心三方共同出资5000万元注册成立,旨在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为梅江区企业信贷增信5亿元,其中政策性担保增信2.5亿元以上。
为壮大特色主导产业规模,补足工业经济薄弱短板,梅江区从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等方面着手,为辖区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梅江区依托东升工业园区,深入实施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暖企”力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挂点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全力扶持以国威电子、线艺集团、志浩科技、中梅电商等企业为龙头的“两电”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同时,聚焦辖区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制定了《梅江区扶持企业上市挂牌实施办法》,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目前,梅江区共有风华环保、裕丰食品、冠锋电子3家新三板上市企业,正在申报挂牌企业还有3家,预计今年挂牌总数可达到6家。梅江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帮助辖区企业争取上级技改资金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梅江区共有10余家规模以上和主营业务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展技改,新上和续建的技改投资项目12项,计划投资近4亿元。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
梅江区在主动扶持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人工成本、税负成本、社会保险费成本、财务成本等多方面入手,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轻装前行”。
梅江区全面完成国家、省、市关于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措施,全面实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积极推进部分国家规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市级及以下收入减免工作,加快实施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和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同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积极落实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实施费用减免、培训补贴、推动校企合作等措施,目前,梅江区共开展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1272人,减免培训费用156.38万元,举办就业招聘会18场,提供就业岗位29410多个,成功介绍就业6370人。
梅江区认真落实精简归并“五险一金”政策,优化社保险种结构,辖区工伤保险费率从0.7%下调至0.5%,生育保险单位费率从0.8%下调至0.5%,住房公积金缴存比调整为9%,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在5%至12%之间自行确定合适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同时,梅江区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动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企业融资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企业抵质押物拓展等各项工作,先后有20多家企业加入“梅州市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重点企业池”。(钟兴明 钟伟才 林翔 叶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