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东趋尽揭扬,中有梅花乡。横枝独傲冰雪里,畸人节士代相望……”这首梅州中学的校歌,遣词造句视野开阔,节奏铿锵,唱出了梅州中学的凌霜傲骨,也道出了“岭东最高学府”的光辉史。
梅州中学是梅州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至今已走过119个年头。该校“一校八院士”的传奇历史深入人心,但学校也经历过从省立高中到镇管学校的历史拐点。
随着“两抓一放”“两升一降”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近年来,梅州中学在普通高考中喜报频传:体艺类考生不断呈现新亮点,被985、211院校录取的学生稳中有增。“梅花是我们的校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梅花的精神,奋力为教师提供更加良好的干事创业发展平台,为学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为梅州中学高质量发展竭尽全力。”梅州中学校长罗庆松说。
△梅州中学有着119年的办校史,是梅州最早创办的中学之一
曾是“岭东最高学府”
创造“一校八院士”威水史
夏末初秋,梅州中学校园内依然郁郁葱葱。校园校道旁八位院士的铜像栩栩如生,再现院士们在此求学时的场景。
这所拥有近一百二十年校史的学校,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沉淀。喜英楼、锡昌楼、彩荪楼、国钦图书馆、九十周年纪念堂等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之中,见证了学校的发展。
1904年的冬天,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黄遵宪和地方名士吴登初、黄文彬等筹办了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致力于发展家乡教育事业。
8年后,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务本中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堂、梅东中学堂四校合一,改名公立梅州中学,以务本中学堂原址作为校址,延续至今。
从1912年至1966年的半个世纪中,梅州中学是广东仅有的15所省立重点中学之一。由于梅州中学是粤东粤北地区少有的优质学校,曾一度成为闽南、赣南、本省潮汕、惠阳、嘉属八县区优秀学子会集求学之所。各地的学子纷纷到此求学,梅中学子遍布四海五洲。
梅水甘甜润桃李,州土沃渊育栋梁。这所名校集结了当时不少的知名教师,也培育出了不计其数的国家栋梁之才,因此曾被称为“岭东最高学府”。“由黄遵宪等地方名士办起的学堂,得到了社会上许多名士的资助,集合了众多的教育资源,使得那时候的梅州中学人才辈出。”
回顾那段“威水史”产生的原因,梅州中学副校长黄治超认为是因当时拥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梅州中学培育出的人才中,有在军队任职的谢晋元、黄琪翔、张榛盛、廖万清、陈斐琴等43位将军;担任政府要职的杨泰芳、杨资元、张卓元、连贯、古大存等;在文化教育界闻名的林风眠、李金发、黄药眠、潘炯华、侯杰昌等400多位教授级专家学者;在工商界颇有成就的曾宪梓、孙城曾、黎次珊、梁挺生、吴炳连等著名企业家,以及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的熊锐、李国玺、杨广存等20多位英烈。
除此之外,梅州中学还走出了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淡水藻类学家黎尚豪、原子光谱分析专家黄本立、电子工程专家吴佑寿、土木结构与工程结构专家江欢成、水利工程专家张楚汉、历史语言研究专家陈槃、皮肤病学与医学真菌学专家廖万清等八位院士。
一所学校出八名院士,这不仅在梅州绝无仅有,甚至在全国教育史中也罕见,足以佐证当时梅州中学教育的高水准。
1966年后,受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制度变化,梅州中学逐渐从省立中学变成了镇管中学,归城东公社管,招生范围从周边省、市缩小到了当时的一个镇,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梅州中学迎来了历史拐点,教育教学成果受到影响,逐渐落后于诸多名校。
△梅州中学里绿树成荫,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教师管理“两抓一放”
优秀的人培育更优秀的人
“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诸多社会名人的求学成长史始终激励着我们成长。”今年的梅州中学毕业生涂绮已被深圳大学录取,回顾母校的培养,她认为学校的历史文化像汩汩温泉,始终滋养着学生们的身心。“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也是我们学校的优势。”
百年老校,如何再现往日辉煌?教师的管理和名师的培育是关键。瞄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梅州中学通过参观学习名校,结合学校实际,总结提炼出了教师管理的“两抓一放”政策。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省中小学名教师、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024—2026),梅州中学校长罗庆松被评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教师罗雪娇被评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获得如此荣誉与该校严中有松的教师管理理念分不开。梅州中学严抓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确保集体教研、集体备课、设计作业与批改、试卷分析、课后辅导等基础教学工作落实到位,并定期举办大型教学研讨会,保持教师对于中高考命题趋势和具体学科前沿的研究热度。
此外,针对不同年级、班级的不同学情,学校适当放手,在完成学校布置的整体工作安排后,鼓励并支持各备课组根据自身学情做出新的尝试。
在严抓教学工作的同时,学校从小事着手、从细节推进,营造关爱教师、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为让教师们有归属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学校也出台了众多关爱教师工作生活的政策。如高三年级推行“1+N”政策,即1次常规值班之外,鼓励更多时间在校陪伴、辅导学生。“为了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提供了充足、周到的后勤服务,满足教师们用餐等需求。”梅州中学总务处主任谢战军说。
在教师培育工作上,梅州中学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双结合的模式。近日,该校就组织了骨干教师前往佛山市石门中学参加2023年广东省高考试题分析暨一轮备考策略研讨会。解读新高考改革趋势,精准剖析新高考命题新动向,以高站位和新视角共同为新时期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新思路。
“联合教研活动既能增进校际交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又能让老师开阔眼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反哺课堂。”黄治超说。
在梅州中学,学生的满意度是教师评测的重要内容。该校每年组织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进行评测,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督导。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教学大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发挥榜样力量,借力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带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让优秀的人培育更优秀的人。
△梅州中学内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生培育“两升一降”
“私人定制”记录学生成长
为了让院士精神更好地激励学生们学习成长,去年秋季学期始,梅州中学开设了院士校友创新班,面向全市招收具有学科创新潜质的学生。
“创新班是在梅州市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争取到张楚汉、江欢成、廖万清三位院士校友的支持而创立的。”罗庆松介绍,创新班的创新之处,在于班级学生每年将有一次与院士校友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括参观院士工作场所、聆听院士讲座、与院士交流学习知识。
院士校友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选科方向以及对口专业,对学生进行学科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院士创新班的设置便是梅州中学实施学生培育“两升一降”工作理念中的其中“一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与老师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梅州中学为每名学生“私人定制”了学生成长跟踪手册。每次考试后,老师将考试成绩记录在跟踪手册上,并写下评语与学习建议。学生根据段考情况评估自身的学习情况,针对弱势学科着重补强,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
“数据记录的不仅仅是成绩的改变,更是成长的印记。我们通过跟踪手册了解学生近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谢战军说。
在关注学习成绩之余,梅州中学更注重学生们全面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
今年3月19日,梅州中学组织开展研学活动,700名高一年级学生一起追寻李国豪、江欢成、张楚汉三名院士校友的求学足迹;5月,组织院士校友创新班的优秀学子赴北京开展研学活动,到天安门广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等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张楚汉、丘成桐院士交流;同样是5月,组织高二级全体学生前往叶剑英纪念园、雁山湖综合实践教育营地开展研学活动……
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让学生们了解自己。在学生们的研学日记中,可以看到他们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的欣喜,感受到学生们的思考、成长。
“今年大学志愿填报,我冲着计算机专业选的学校,因为我喜爱这个专业,想以此为终身职业。”被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的彭海林说,他对计算机的热爱源自于高一时参加学校的兴趣班,收获了计算机学习的乐趣。他还因此获得了参与梅州市中小学生创客大赛的机会,并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同时,学校鼓励学生设立目标院校,激发学生对理想院校的奋斗欲、追赶欲。建立学习小组,让积极上进的学习之风在学生之中传播开来。学校还不时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和知名校友进校宣讲,让学生在与名家的思想碰撞间燃起学习的火花。
“一生一策”的学生培育模式,不仅让学生不断提升优势,激发学习动力,更让学生获得尊重,习得终身受用的好习惯、好品德。
△梅州中学的彩荪楼掩映在荷塘绿树之中,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史
(来源:梅江教育)